短视频沉迷陷阱:未成年人成瘾与老人充值套路揭秘

沉迷:孩子张嘴就是“老六”,作业刷短视频成常态

“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刷那些小视频,拆奥特曼卡片,游戏解说,没完没了。”市民梁女士无奈表示。五年级的儿子常和同学用老人手机刷短视频,甚至写作业时也不停歇,还模仿博主说“老六”“鸡哔你”等网络热词。

研究报告显示,短视频在7至18岁未成年人中使用率高达90%。二年级的天天沉迷《蛋仔派对》的“抠抠脑子”热梗,却不知原歌词是英文“Coconut”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钉钉、支付宝等学习/生活软件也嵌入短视频内容,有孩子曾用钉钉连续刷了两小时。

孩子刷短视频

揭秘:流量背后的商品链接,未成年人成带货目标

表面上博主追热点赚流量,实则多数为带货。“翠花的童年”通过咕卡视频吸引孩子评论后,在评论区置顶商品链接,或挂“小黄车”卖奶酪、文具等。游戏解说博主“雨下解说”虽不直接挂链接,但主页橱窗陈列71款玩具文具,一款手写板销量达176.4万件。

“橱窗带货就是中间商,博主佣金高达10%-50%。”业内人士林墨透露,利益驱动下,短视频甚至能制造消费潮流,如爆火的“萝卜刀”便是典型案例。

短视频带货界面

成瘾:老人为微短剧充值上万元,套路防不胜防

62岁的母亲7个月在微短剧上花费超万元,39.9元的小额充值累计成巨款。嘟嘟的父亲同样沉迷“战神剧”,甚至洗菜吃饭时也外放观看。这些短剧通过微信小程序传播,免费试看后需不断充值解锁后续剧情。

套路包括:

  • 模糊标注:“200元用一年”实为122集的单次购买
  • 默认续费:支付时自动勾选“购买后续20集”
  • 频繁更换马甲:小程序下架后迅速启用新链接

微短剧充值陷阱

记者调查发现,2022年微信有超200个短剧小程序,如今仅剩16个,多数平台已消失无踪,消费者维权困难。

THE END
<<上一篇
下一篇>>